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斯人虽去,风范长存:周年共忆刘统老师(七)

发布时间:2023/12/8 13:19:00


我与刘统先生的交往

许仲毅

2006年我知道了刘统先生的大名。那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和同事杨柏伟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准备影印出版党史军史上的第一部长征回忆录《二万五千里》, 这部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由红军将领们在长征结束后第一时间撰写的回忆录誊写稿,是国家重要文物。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读了不少长征的图书资料,其中就有刘统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以下简称《北上》),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活剥生吞一口气地读完了《北上》,觉得这是写长征写得最好的书,柏伟读了也有同感。我们就此记住了刘统,很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为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作者。

2011年的8月的一天,接到老友程兆奇兄的电话,他知道我们佩服刘统,说晚上在交大华山路博学楼和刘统一起吃个饭给你们引见。我和柏伟喜出望外,我特意从家里找出那本《北上》带了去见刘统。见面后,刘统给我的感觉敦实憨厚,说话少有虚套应酬之语,但其内心的真诚一眼就能让人明瞭。饭桌上,我们像粉丝一般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并说了些读完《北上》的体会,还请刘统在书上题了签。见我们真心喜欢《北上》,刘统很是高兴,彼此的生疏感很快消失了。那天,围绕长征,刘统谈了不少,其中有红四方面军前期的成功,张国焘南下失败后回到延安的命运,西路军的得失等,这些话题都是我们极感兴趣的,他说的很多史实我们前无所闻。柏伟问起《北上》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合同日期,言下之意希望合同到期后能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个新版。可刘统说,你们晚了一步,已与北京三联签了合同,于是我们只能叹息。那晚的聚餐,因为有我的叨扰,说不上是亨嘉之会,但大家却是尽欢而散的。虽说没有拿到《北上》的再版权很遗憾,但能和刘统成为朋友,这个收获足令我乐不可支。

作为编辑,我此后一直很关注刘统的动态。兆奇告诉我,刘统在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承担东京审判和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战犯审判等课题的大量研究工作,但他对党史、军史的研究从未停辍,因此我就很期待能读到他这方面的新著。2013年,我去了上海书店出版社工作,这家以出版文史和艺术类图书为主的小社,作者资源不像大社那样丰厚,较少得到一流学者的关注,而优秀的作者恰恰是出版社得以生存的“衣食父母”。焦虑之余,我想起了学界的那些师友,希望说动他们来惠顾我们这家虽小但也有出版文史读物传统的出版社。这个时候,兆奇、刘统他们的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中心提供的出版项目年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而且动辄是几百万的资助。我不止一次地游说兆奇,鸡蛋不能老放在上海交大出版社一个篮子里,让上海书店出版社也沾些光彩,分些项目给我们做做,出版社间竞争一下,对提升你们项目的出版质量肯定会有好处,兆奇却总打太极拳,说有机会一定同你们合作。后来我才知道,上海交大学校方面对东京审判中心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的出版不主张“肥水外流”,一般不会到其他出版社的。2014年6月间,刘统和兆奇来出版社看我,我和孙莺编辑接待了他们。刘统知道我关心他的革命史写作,说他最近一直在梳理党史和现代史上的一些问题、人物、事件,写成了不少单篇,有的已在《同舟共进》《中华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读者反响不错。我翻看了几篇杂志上他写的文章,觉得内容很好,文笔畅晓明达,写得似故事般地引人入胜,且每篇都有刘统对所叙事件、所论问题的深入思考,相较一般的史学论文高出一个境界。我建议把这些单篇汇集出版,不过因涉及的都是现当代史的重大题材,稿件恐要送相关部门审读。刘统同意我的想法,对稿件送审也表示理解,说该送审就送审,但希望时间不要太长。为了让送审容易通过,我建议集子取名《革命故事》,点子来自于鲁迅的《故事新编》。后来,刘统和编辑彭亚星反复商量后定名为《凝望?回顾》,可惜这么精彩的一部稿子,送审后竟然如泥牛入海,到现在都没有下文,实在遗憾。

2016年夏 ,兆奇说刘统可能有出版项目找我,让我有空去一次剑川路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直接找他。不久,我和彭亚星编辑去拜访了刘统。刘统说他主持的战后国民政府对日审判资料集成已形成第一期成果,由于担心交大出版社项目过多,可能会影响出版的时间,跟兆奇商量后,他想放到上海书店出版社来出版,并谦逊地问我们能否接受。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像刘统这样的大牌肯把自己的大项目交给我们小社出版,说明他不仅把我们当成了朋友,还认可我们社编辑的能力,这让我们很感动。谈完事已近正午,刘统一定要留我们吃饭。那天极热,他汗流浃背地为我们叫了车一起去了饭店,点了一大桌菜。我和小彭因好事上门,心情快乐食指大动,顾不得客套开怀猛吃了一顿。刘统的这个项目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2020年出版后在学界受到了广泛好评。对我们而言,这样的大项目不仅锻炼、培养、成就了编辑,也提高了出版社在业界的声誉。

2016年年底,刘统、兆奇和华东师大的王晓明教授应邀到上海书店出版社为编辑们做了一次学术讲座,刘统讲的内容是关于红军长征的几个问题,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王为松兄也来听了讲座。讲座结束后,为松请几位教授用餐,他和刘统一见如故,由此开始了刘统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精彩纷呈的合作,这也实现了我和柏伟兄好几年前想让刘统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作者的愿望。此前我一直认为,刘统最好看的著作首推《北上》,但实际上他的革命史著作部部出彩。这几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上海》《火种》和最近出版的遗作《转折》,所写所反映的都是党史军史上波澜壮阔的大事,出版后在学界、读书界引起轰动,广受好评,足见他驾驭此类重大题材的非凡功力。说句老实话,出版界这十几年出过大量 “四史”类读物,虽都戴着 “主题出版”这顶高冠,却鲜有像刘统那样的精品力作。究其原因,不少作者对自己要写的题材根本没有下过苦功,这很令人怀疑他们的本心只是为了赶时髦、捞名利。我也确实听说过、看到过某些“名家”书还没写,稿酬合同一上来就要一百几十万的,而出来的急就章,无非是些不着边际的旧调、人云亦云的虚文,这种 “主题”读物,浪费国家的出版资源和读者的时间精力,没有任何价值。刘统不是那样的人,他的每一部著作都用心血浇灌而成。他在写《北上》时,光是收集资料,就把自己关在军科院资料室里几个月。刘统的著作,是学术的也是大众的,里边有丰富的史料,有脍炙人口的细节,有实事求是、竭力还原历史真相的史学追求,有闪耀理性光芒的哲学思考。我读这些书,最大的感受是,他是真懂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真正握有辩证法的利器。惟其如此,他的书能够脱出一味 “歌颂”的老套,极有说服力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共产主义火种为什么会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在惊涛骇浪中走向胜利的原因,成为主流意识语境里一股沁人心扉的清流,并得以在中国的史学界和出版界拥有不朽的生命力。

我与刘统先生的相交,虽因他的不幸早逝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对他的道德文章,我将钦仰终身。

作者许仲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原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