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2024年交流会(读书会)第4期在闵行校区东晖园召开。助理研究员储欣予分享了最近在研究的课题《中美共同战争记忆:国民政府与战后美军横滨法庭》。
储欣予首先介绍了战后美国对日本BC级战犯审判的实施经过与法庭概况,指出其中由美国陆军第八军主持的横滨审判具有国际军事法庭的性质,国民政府曾派遣调查官参与部分案件的审理。
文章以横滨法庭的审判规程和法律依据为切入点,对以军事委员会形式组建的国际军事法庭的性质进行分析,突出美国较其他盟国审判的区别及特殊性。储欣予认为,GHQ法务局中设置盟国联络部、允许各国派遣搜查员参与案件调查是美国尊重受害国权利的体现,国民政府参与横滨审判正是中美两国共同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的象征。另一方面,她也指出军事委员会的判决结果仅对暴行的实际实施者追究责任,而策划罪行的日本政府、军队及企业经营层并未被问罪,有人因此质疑横滨法庭的公正性,是否因为受害人为中国国民故而敷衍了事。
程兆奇老师对该选题给予肯定的同时,从自身经验出发强调史料处理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杨彦君老师和赵玉蕙老师认为文章的切入点新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在论述方式和侧重点方面有待进一步调整。姜沛辰、汪瑞琪、籍常嘉分别就史料和文章题目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石鼎老师特别提醒,从现代人的视角评价审判结果时要考虑法庭本身的运作规则及条件限制。各位老师同学均认为该课题尚有进一步挖掘和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