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文章荐读 | 赵玉蕙《在三个维度上拓展研究院功能》

发布时间:2025/10/7 19:28:00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2025年5月3日第8版。

作者:赵玉蕙,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指导下,于2011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京审判)开庭65周年纪念日正式成立,是全球首家专注于东京审判学术研究、文献系统整理与多语种编译的专业机构。2017年,经校党委批准,在原有中心基础上组建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进一步整合历史学、法学及国际关系学科力量,系统开展同盟国对日战犯审判、新中国对日审判、战争暴行与战争责任等重要课题研究,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后审判研究与和平学理论体系。

东京审判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多国合作框架内的国际司法实践。由法庭判决所确立的“东京审判史观”,明确认定了日本自1931年至1945年在亚洲地区的侵略罪行。一方面,审判的诸多遗留问题影响日本关于战争责任的认知。另一方面,东京审判持续塑造东亚地区的战争记忆冲突乃至外交摩擦。中国学术界过往受制于原始档案缺失、研究力量分散等原因,面对日本国内的“东京审判否定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充分和有力的回应。为此,研究院从史料建设、学术攻坚与话语传播三个维度展开了相关工作:

一是对重要历史档案集中征集、整理和编译。先后编纂出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国际检察局讯问记录》《中国对日战犯审判档案集成》等大型历史文献,总计350余卷,档案总数近20万页。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对每种文献制作详细附录索引,极大提升了研究便利性。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与上海交通大学音像出版社共建“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这些基础性的文献工作构建起国内最完备的战后审判文献体系,为战后审判及相关领域研究打下扎实的史料基础。

二是系统开展有组织的学术研究。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程兆奇教授的国家社科抗战专项工程课题“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文献征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获得六次连续滚动立项,刘统教授“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审判”获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优秀成果。其他成果多次获得“中国出版奖”“中国好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同步构建双向学术传播渠道:在译介一批海外前沿著作的同时,推动《南京大屠杀——日本虚构派批判》《东京审判征战记》《东京审判史料研究》等自身成果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提升中国学者在战犯审判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三是积极探索和发挥研究院的智库功能。比如,在做好学术研究和资政建言的基础上,致力于传播和普及历史认识,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历史教育素材,实现“以史育人、知史爱国”的社会效益。其中,研究院策划的“东京审判影像图片展”实现了海峡两岸巡展;向隆万教授在央视法律讲堂的《东京审判》专题讲座、刘统教授“边走边讲”红色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形成了“移动的历史课堂”。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2026年是东京审判开庭80周年。研究院规划实施四大重点项目:联合江苏电视台摄制《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对日战犯审判》专题纪录片,与淞沪抗战纪念馆合作策划“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携手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共建“战争与医学”文献研究基地,推出《战争审判全史》丛书。以此为契机,研究院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端智库,打造跨历史学、法学、国际关系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并进一步拓展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二战后,国际社会通过纽伦堡、东京审判等系列司法实践,以国际法形式系统性追责战争发动者与暴行实施者,建构起“以法治捍卫和平”的预防性机制。研究院将深入研究这一国际法治遗产,为国际冲突解决提供历史镜鉴。